阜新蒙古族实验小学
单位介绍
阜蒙县蒙古族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简介阜蒙县蒙古族实验小始建于1962年,是自治县城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在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热情支持下,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现今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24平方米,33个教学班,学生1700多人,教职工91人。拥有高标准专用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教室、舞蹈室、马头琴教室、二胡教室、手风琴室、图书室、美术室、实验室等12个教室。投资50万元建设的校园网覆盖整个校园,学校网站初具规模。是阜新市首批标准化学校。 该校拥有一批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63人,中专学历2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省特级教师1人,省拔尖人才1人。省级骨干教师15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县级骨干教师32人。 几年来,该校以《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三语”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为口,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民族创新人才为目标,开拓奋进,形成了具有民族小学特点的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多次接待省内外学校的参观访问,成功承办各级教研部门现场会、研讨会。该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标兵单位”、“全国特色育人成功单位”、“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基地”、“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示范校”、“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辽宁省民族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辽宁省图书馆建设示范校”、“辽宁省美育名校”、“辽宁省信息技术示范校”、“辽宁省音乐活动三队比赛一等奖”、“阜新市科研示范校”、“阜新市艺术示范校”、“阜新市花园式单位”、“阜新市赛汗杯示范校”等诸多荣誉。 2003年该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辽宁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学技术实验学校工作意见》,搞好信息技术环境与资源建设,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试验,积极参与、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了作用,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全县起到示范和幅射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变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我校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让师生掌握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服务作为学校整体发展与教学改革方向。为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其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之中,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改革,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科教学。在硬件上:该校已建成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现有计算机55台的大型学生机房、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所有教室均安装了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所有办公室也配备了电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方便运用多媒体教学。校园内所有计算机都实现了校联网,宽带接入因特网,具有了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建立了互联网站,引进了远程教育资源,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媒介。 积极组织教师参观、培训、学习;回来后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先后进行了《计算机使用与维护》《一、二级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网络资源库的使用》我校所有在职教师都已通过国家规定的计算机一、二级考试, 2005年4月学校又开展了一次全员性的多媒体课件大赛,共收集作品68件,评选出28件校级作品,其中徐明、张秋菊、计雪茹、何心等7位教师为全体教师作了精彩的现场展示,“说课件”的尝试。其中26件被选送到市里参加比赛,5件被选送到省里参加比赛;田树生老师制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被中央教科所评为一等课件。徐明老师执教的《我让电脑眨眼睛》被评为市级一等优质课,得到市评课教研员的好评,并被推选为代表市区在省信息技术年会上作示范课。2005年10月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开展了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2006年3月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主体开展了同学科同上一节课教学活动,2006年10月又开展了“四个一”教学活动(即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大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几年来,信息技术教师阎理明老师所指导的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上获省、市级奖项。2006年初全体任课教师已经参加并完成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并能将实际运用到教学之中具有一定的使用电脑和制作课件的水平。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发展到壮大,成为本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头雁。 蒙古族实验小学多年来,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开发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提高了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